跳转至

文字的逻辑

上班时看到公司网站上一位大佬(此君称为 A)写的博客,大意是他在查一个技术时,中文维基给出的概念晦涩难懂,而英文维基的原文却非常好理解,这并非是中英文本身的问题(评论区有人说中文的逻辑性不如英文,被大佬否定了),而是中文维基的维护者在翻译时逐词逐句的翻译,导致从单句来看似乎没有太大的问题,合在一起却不知所云,因此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取名为 “逐句翻译是怎么掐断逻辑链的”。

A大佬给出的分析是翻译者并非技术人员,并不理解所要翻译内容,因此无法维系上下文一直维系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引申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懂行的工程师写出来的文档也是这样的呢?他认为事情不在于语言,而在于你有没有打算维持你的逻辑链,很多工程师正是看着这样的“中文翻译”入行的,习惯了把词机械的组合在一起的文字,不会思考,最后便“不会说人话”。代码没有逻辑会报错,文字没有逻辑却通常不容易发觉。

评论区有人(此君称为B)认为这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例子:

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

Here's a tip…and a spear behind it.

这句话是英雄联盟中的角色赵信(原型赵子龙)的台词,B君认为在中文翻译到英文的过程中就丢失了很多美感,而腾讯这样的大厂投入如此多的人力都无法保证翻译的尽善尽美,或许是翻译本身不可避免地会有损失。

而A君却认为这句话的中文本身就是一个缺乏逻辑的典型案例,“寒芒”,即枪尖的闪光已至,出枪的动作已经完成,又何来“随后枪出”的动作呢?同时,“寒芒先到”,应该是以被刺者的视角,因为只有沿着枪去看,才能看到枪尖先到,而“枪出如龙”,则是以第三者的视角,镜头到底是要给谁?因此A君认为,这句话文本的残缺的,只是“寒芒”,“如龙”这类很酷的词带来的“感觉很帅”的情绪让你觉得很好,而非文本本身指向的画面,同理还有今天泛滥的各种伪古风,只会堆砌辞藻,经不起细品。

C君出来打圆场,表示A君说的是信息的传递,而B君说的是文字的美感,二者并非同一事物,不必争了。令我惊讶的是,A君竟直截了当的对C君表示,我不认同你的观点,而且我不认为我与B君是在“争”。随着楼越盖越多,A君又单开一贴继续讨论此话题,冠名“知道你在说什么”。新开的帖子里的讨论更加五花八门,甚至有人开始科普说这句话的角色在游戏中的表现,一技能会让武器泛蓝光,三技能会冲入敌阵,很符合这句话的描述云云。最后甚至讨论到了维特根斯坦的名言:

What can be said at all can be said clearly; and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可说的,就只能保持沉默

(A大佬似乎对逻辑学和哲学颇有研究,维特根斯坦在他博客出现之频繁大概和罗素以及那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在王小波杂文中有的一比😂)

总之,最后的讨论其实也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观点,甚至已经偏离A君本来的讨论主题,因为A君想说的是很多懂技术的工程师写出来的文档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的,这显然已经不是翻译的问题了,但这个讨论的过程确实能引发很多思考。之于我至少有两点触动:首先是关于文字本身,其次是讨论的氛围。

关于文字

已不知是从哪里看来的观点,但令我非常赞同——文字最重要的品质,一是逻辑二是准确。二者应当是相互交织的,因为用词的不准确必然带来逻辑的断点。说简单点就是说人话,不要拽大词,想一想,你的前言搭不搭后语,你用的词能不能表达你的意思。举个例子,我们的教育里有很多短句,或者说是口号,念起来颇为顺畅,好像因此就生出了道理,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逻辑上讲,这既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也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倘若真如此的话,二舅恐怕早已是人上人上人,而真正成就事业的人成就事业的过程在其本人看来恐怕也不是在吃苦,因为真正推动你成功的是内生的驱动力,而不是苦难本身。

我们为什么经常讲独立宣言是一个很好的文本,就是因为逻辑性,大前提是人们让渡权力建立政府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不能保障时就应当推翻,小前提是英国就是这样一个政府,因此得出结论要推翻英国统治,前后的逻辑链条是完整的,不是随便冒出来的我们要怎么怎么样,我们不要怎么怎么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B站有一个大学老师的视频:当代大学生语言退化实录 ;比如尹宣先生在《辩论》一书中的序言中写到的:

1787 年制宪会议的发起者麦迪逊等人,名义上是要修订《邦联条款》,实际上是要用他们另外拟定的《联邦条款》取代《邦联条款》,用按《联邦条款》建立的“全国”“最高” 政府,取代按《邦联条款》结成的邦联。 制宪会议辩论的全部内容,就是如何用最后形成的《联邦宪法》取代《邦联条款》。会议期间,代表们随意换用“邦联”、“联邦”这样的词语,交替使用形容词 federal 同时指代“邦联”或“联邦”;有的代表发言时,一会儿 说自己的邦(state)是一 个 国家( country),一会儿又用 country 指“邦联”或“联邦”。代表们用相同的词语,表示各人心中不同的意念;用不同的词语,指代相同的内涵。语言的混乱,源于思想的混乱。

詹姆斯·麦迪逊.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1787年费城55位代表127天辩论实录亲历人类首部成文宪法诞生) (Kindle 位置 286-291). 译林出版社. Kindle 版本.

当一个人说话无法达成前后一致的逻辑链条时,往往要么是他自己也处于混乱之中,假装自己好像懂了,要么是他刻意在回避逻辑,想要达成一种”不明自言“的真理。我也始终希望自己能够向着把话说清楚,把词用准确的方向训练自己使用文字的能力。

用大佬的总结:让别人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一个你要维持这个目标:是你要别人接受你的逻辑,而不是要别人“觉得你很厉害”。另一方面,你描述这个逻辑的时候,提取的必须是那个意向的根本目的,而不是它的皮毛。这就是为什么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说的是多个具象中的抽象,小人只能把抽象当作具象去执行。

关于氛围

前面提到了,让我很讶异的一点是A君直接了当的否定了C君打圆场的观点,并表示不认为自己和B君是在“争”。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氛围,我个人的感觉就是现在的互联网氛围是非常割裂且激进的,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交流很少是为了互通有无,补充对方没有注意到的点,而是为了“赢”,为了“争”个高下,也就是我的观点大于你的观点,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因此大部分的地方都只能看到互相攻讦,扣帽子,贬低对方,而不是讲逻辑,讲事实。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愤怒像回音一样在回音壁中不断反弹加强,最后彻底消灭共识。这样有些“轴”,甚至看起来好像有些“杠”的讨论是很可贵的,这时候大家关注的是问题本身,可以看到讨论中有大量的,我不认同你的观点这样看起来火药味很重的话却始终没有演化成情绪激动的对喷,因为大家都在否定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辩论也因此可以继续,而不是简单的丢下一句,我不认同你,我觉得你是傻x,甚至根据IP地址,丢下一句果然是哪哪的人不奇怪。

所以看他们讨论问题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希望有一天更多的社区也能有这样的氛围,虽然肉眼可见的愈来愈远。

评论